提案查看
2015088
关于 加强我市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的建议
添加时间: 2014-12-29 11:01:58
梁贤强
提案者姓名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邮编
梁贤强阳江市第三中学189263088110662


一、学生公德心淡化的表现及原因

近年来,各级学校对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举止;有些人虽然具有较强的公德认知,但较少付诸实际行动。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就餐时不排队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集体主义观念不强,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但它产生的后果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学生公德心淡化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社会环境失范。学生的价值观念取向趋于实用主义,为自己考虑得多,而很少关心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暴力色情、涉毒涉赌、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等反道德事实,无孔不入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渗透,造成了学生道德观念扭曲、道德行为畸形。

二是学校教育失当。一方面社会公德教育倒挂。在小学生中进行的是“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教育;在中学生中进行的是“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而对大学生却要进行“便后要冲水”的文明行为教育。这种看似滑稽的现象却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德育在某种程度上的不成功。学生从小没有得到作为社会成员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的教育,甚至连基本的“做人”的准则都不懂,却被充塞了一些他们并不十分理解,过于简化,却又尽善尽美的道德条文。学生头脑里尚且无法将这些条文完全消化,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另一方面,中小学校片面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片面追求分数高低,技术的好坏,严重背离了全面育人方向。在教育内容和考试方式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缺失,导致学校德育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既没有落脚点,又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家庭教育失守。有些家长只重视学习,却忽视了品德教育,撒谎、懒惰、骄横、举止粗俗、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行为,在许多家长眼里变得无足轻重,这便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缺乏社会责任感。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偏袒过失,甚至纵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使他们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和公德心。

二、加强青少年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建议

(一)优化社会环境。青少年学生的公德素养的培养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优化。要把青少年公德教育与全体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维护和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建立和健全社会公德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对青少年公德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优化学校环境。学校作为公德教育的主阵地,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公德心问题,明确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要把对学生的德育视作一个持久的过程,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学科任务。在教育内容上,既要重视传统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用新风尚、新理念来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要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中,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国家以及全世界面临的社会问题,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三)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人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家庭生活中,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要培养子女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要教会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的品质;要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通过道德实践教育,使子女懂得反省自己,






办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