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委员发言摘要
■张巍腾委员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跨越发展后劲
区域发展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重点项目上的竞争和比拼。阳江要加快幸福追赶步伐,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谋划重点项目的发展,增强跨越发展的后劲。
近年来,阳江市重点项目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重点项目的责任单位考核奖励机制不健全,重点项目缺乏重点分类和管理,整体推进不是很理想等。为此建议如下:
调整和强化市重点建设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重点项目考核和奖惩机制,并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重点项目相关责任单位的考核方案,明确具体的考核对象和内容、考核的组织者。同时,设立基金予以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先进的资格,必要时实行问责。
实施重点项目分类管理,制订重点项目发展计划。结合阳江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抓住我市作为广东海洋经济试点市的历史性机遇,打造广东新能源基地建设的龙头,在工业(电力能源)、农业、海洋经济、交通、滨海旅游等产业中,每年谋划上2—3个大项目。
开辟绿色通道和落实优惠政策,提高重点项目的服务水平。打造服务最优的环境、门槛最低的政务环境、审批最简的办事环境、信用最高的诚信环境、安全最好的法制环境。
拓宽融资渠道,突破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除了争取中央和省的预算内专项资金、省财政配套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支持外,也应重视民间资本。同时,要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
■包蕾委员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由于历史原因,工程建设标准低,运行时间长,多数水利工程管养经费不落实,管理不到位。近年来,尤其是枯水年分,农业灌溉用水非常紧张,凸现了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薄弱软肋。
为强化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确保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建议各级领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来抓。建议市有关部门全面调查全市水利工程建设状况,摸清底子,精心设计,多方筹资,全力建设水利“三面光”工程。
重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代化灌排渠系,小水陂、小灌区、小山塘、小泵站、小堤防的“五小水利”工程和农田灌排“最后1公里”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落实管理单位管理经费、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健全建设管理制度,推行工程监理制和群众质量监督员制度。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农田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和途径。努力改善基层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解决基层水利管理队伍不稳、专业技术和骨干人才流失、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建议有关方面开启民智,建立一套符合阳江实际的群众参与水利清淤维修的有效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唤起全民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重新点燃、激活群众自觉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梁兵委员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人员急剧增加,城区现有学位已远远不能满足入学需求。为解决更多孩子的入学问题,建议政府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我市民办学校已发展成为阳江教育的一支生力军。但大多数民办学校由于起点低,经费投入不够,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是办学条件相对简陋,设备设施不够完善。场地窄小,基本上没有像样的运动场,也没有标准的语音教学室和多功能教室。
建议将民办学校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和政策。鼓励支持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我市教育领域办教育。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民办教育。
市、县(市、区)政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市级每年筹措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不少于100万元,县(市、区)也应筹措一定数量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民办学校教育用地和建设,应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办理,并减免相关规费。
民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在教学业务、升学、就业、社会活动、社会优待、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参加先进评选、医疗保险等方面,享有与同类型公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同等的待遇和权益。允许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
公办学校、国有闲置资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闲置的场室和资源,在不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影响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可以把闲置资源用于举办民办学校。维护好民办学校的良好办学秩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民办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校管理。
■朱家志委员
完善医改配套政策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我市自2009年实施医改以来,各项惠民政策得到了落实,越来越多的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但基层卫生院仍存在着多种问题,使基层卫生院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受到较大的制约,稍重稍难的疾病都必须送到上级医疗机构,导致县级医院就医病人增加。
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使镇中心卫生院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医改后服务能力不降低,甚至有所提高,基本能达到二甲医院规模和水平。将镇中心卫生院打造成镇区卫生区域治疗中心,弥补邻近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不足,减轻县级医院承受医疗的压力。
加强镇卫生院人才队伍的建设。出台面向基层镇卫生院工作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强县医院对口支援和培训力度,改善镇卫生院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从控制非基本药物的使用,药品的分级管理入手,如规定卫生院不同职称医师的处方权限等。允许乡镇卫生院配置新农合慢性病用药中的非基本药物部分,并设置专门的管理制度。
政府要完善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医疗机构的布局和规模,明确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标准和主要功能,避免盲目发展。
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和支付制度改革,探索财政补助的量化指标和长效机制。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务人员尤其是骨干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合理待遇。